近二十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然而,也有悲观者认为,中国仅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而且这样的模式不具可持续性,一旦中国的劳动力等资源的成本开始上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将难以维持。
本文作者认为,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降低。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让低成本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如果说,中国企业最初的成本优势来自天然的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以及市场不完善时人为压低和扭曲的资源低价,那么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确立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种“低成本创新”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就中国企业而言,目前离原创基础技术的研发还有相当的距离,通过应用型技术的创新实现性价比飞跃是当前更现实的路径。
然而,像所有的战略一样,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创新也有其局限性。低成本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越来越多的产业形成了全球的水平分工和模块化的结构。但是,还是有不少产业由于产业链(特别是流程协调)的复杂,并没有形成模块化的结构,整个产业依然是寡头竞争的格局。在这些行业,由于巨大的进入壁垒,低成本创新战略面临天然局限,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低成本创新”听起来像是一种矛盾,在商业世界里,大部分人都习惯将提供功能更多、复杂度更高的产品与创新联系起来。但事实上,低成本创新打破了传统智慧,这也正是它有可能改写全球竞争现有规则的原因。全球经济的发展正在朝更加有利于中国企业低成本创新的方向转变。抓住这个机会,中国将有可能诞生一批本土的世界级企业。